阿拉伯人民起义不仅再次提醒我们注意互联网促进言论与集会自由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政府如何滥用互联网。举例而言,开罗解放广场(Tahrir Square)示威者用来召集示威、征求医疗支援的网络媒体,同时也被政府用来锁定人权捍卫者的位置,以便逮捕、骚扰、甚至刑求。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的决策者们,可能正挂念着这件事。他们正在维也纳集会,讨论如何促进媒体自由,他们非常了解互联网既是人民抗议的催化剂,也是政府扼杀人民声音的工具。
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也已意识到这种紧张关系。上星期,欧洲宪法与人权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Constitutional and Human Rights)和国际隐私权组织(Privacy International)共同向OECD提案,对英、德两家民间企业提出申诉。提案者请求OECD调查这两家公司是否将监视器材出口到巴林,以及这些科技产品是否被用于侵犯人权,因为他们卖给巴林政府的监视设备,可以用来监测、辨识、乃至报复批评政府人士。
OECD对于在这种情况下提交的案件,并没有强制执行能力。如果它认定这些公司有违规事实,可能会针对此一问题发出某种通知,或通过协商寻求温和的解决方案。但提出这些申诉仍然很有意义,因为它可以凸显问题,呼吁对出售先进监视科技的公司加以管制。最起码,应当要求这类公司事先评估购买国的人权状况,以及其科技产品对于该国人权捍卫者或政治异见人士可能造成的影响。各国政府也应当管制这类交易,确保这种科技不致沦于不正当用途。这种交易不应放任市场机制决定,因为它牵涉到广泛的社会利益──例如基本权利和人身安全的保障。
这些急迫问题不仅发生在巴林。许多人权记录不佳的政府,都曾经或正在试图取得这类科技。世界各国政府必须严肃看待这个产业,并且开始加以适当的管制。欧洲和北美也不该再拖延,必须解决其境内公司在全球各地制造人权侵犯的问题。本周OECD的会议是启动相关讨论的绝佳时机。
记者和人权捍卫者有办法在网络上保护自己和消息来源的隐私吗?公民能利用新兴通讯科技来保护人权、追究政府责任,不必害怕非法监视或报复吗?
我们的决策,例如本周OECD会议的结论,将决定互联网促进人权的能力。
文策尔.米考斯基(Wenzel Michalski)是人权观察德国部主任。班.华格纳(Ben Wagner)是欧洲大学研究所(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研究员,以及人权观察的访问学者。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